身披紅色綬帶,站上全省科技創新大會主席臺,從省領導手里接過紅彤彤的“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”證書……6月22日上午9時許,在全省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見證下,迪嘉藥業集團科研中心主任苗華明作為我市唯一企業代表,現場接受了省委、省政府的科技創新表彰。
我市獲評2021年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的“特色化學藥物原料與制劑產業化共性關鍵技術創新與生產體系構建”項目是一項綜合性科技成果,由迪嘉藥業科研團隊歷時將近六年時間積淀而成。
“代表企業接受榮譽的那一刻很激動,聽了最高獎獲得者的分享和省領導的講話,我感覺責任更重了,作為企業一線的科研人,我們還要朝著更高的科技高峰沖擊。”大會結束后,苗華明第一時間向記者袒露在現場的心情。
企業一線搞科研,是一個在產業實戰中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,也是突破一個個卡脖子技術的過程。“邊生產、邊發現問題,邊攻克難點、邊研發技術,可以說,8項細分領域的創新技術,每一個都直接解決了藥物生產過程中的痛點。”談起這項獲獎技術,苗華明如數家珍:“比如,先進生物酶催化技術,解決了原有化學合成造成的污染;循環技術最大程度實現了廢物利用,形成了藥物生產全流程的大循環;綜合在線控制技術,極大提高了藥物的質量水平,雜質率可以降到萬分之五以下……”在當下這個追求綠色生產、節能降耗的發展新階段,這一創新無疑打開了傳統藥企的綠色大門,意義重大。
在大家看不到的背后,這項全省“一等獎”拿得并不容易,這背后有企業對創新一以貫之的堅持,以及一群科研人對質量和責任的默默堅守。
苗華明說,在項目研發最關鍵的幾年,也是國家一致性評價疊加藥品集中帶量采購政策推行的重要時期。在行業大環境下,企業的利潤率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影響,但卻從未因此減少一分錢的創新研發投入。“國家出臺政策就是為了倒逼企業提高質量,控制成本,而要實現這兩點,創新是唯一出路。”苗華明說,“這兩年,企業持續擴大技術創新投入,每年拿出1億元資金用于科技創新,有了這樣的支持,我們能做的就是認認真真地去鉆研它。”
科技創新是一場資金、人才的協同攻堅。這次獲評省一等獎的項目團隊12人,包括苗華明在內的博士就有6名,其中不少人在這個行業已經扎根了十多年。他們當中,不少人走出校門直接進入企業,因為專業對口選擇了威海,也因為事業平臺留在了威海,從一名“外來引進人才”變為地地道道的威海人。
走出大會會堂,會上提到的一句話在苗華明的腦海里始終揮之不去:“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、買不來、討不來的。這也是我們搞科研的初衷,往小了說,把產品質量提上去,往大了說,要讓我們的國產藥物腰桿更直更挺!”
沒有興師動眾地奔走相告,沒有第一時間分享現場照片,面對榮譽,這群科研人的“慶祝”方式很低調。當日,苗華明沒有急著趕回威海,而是第一時間前往企業設在濟南的研究院,進行業務對接。“接下來,我們要做的就是繼續深、精、挖,在重點技術上進行細致攻關,把其中兩到三個關鍵核心技術做到業內頂尖,努力成為標桿,也算是為整個行業作出貢獻。”苗華明步履匆匆,目標堅定。
來源:威海日報